文化安全视角下的美国电子游戏叙事研究——以战争游戏《战地4》为例
蒋花;秦书陪;在电子游戏领域,美国凭借英语的语言霸权与产业的先发优势掌控了全球游戏叙事的主导权。其通过游戏所营造的“沉浸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其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影响并塑造广大玩家的文化意识与认知,进而威胁他国文化安全。以《战地4》为代表的美国战争题材游戏,承袭东方主义的叙事原则,沿袭冷战思维的基本逻辑,通过虚构或隐喻的手法妖魔化中国,刻意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进而强化美国及西方世界的“正义性”。此类叙事一定程度上会弱化我国的民族精神,动摇玩家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并间接威胁到国家信息安全与文化主权。因此,从文化安全视角下深入研究美国电子游戏叙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止娱乐载体异化为侵蚀国家文化安全的隐形渠道。
美国华人新移民作家的跨文化语言实践与身份重构
唐蕾;美国华人新移民作家的英语写作是一种深具文化自觉的跨语言实践,其本质是在跨文化语境中持续进行的身份重构过程。他们的创作超越了语言工具性的层面,实现了从生存适应到主动创新的身份转变,推动写作语言完成从生存工具向文化武器的范式跃迁。在语言形式层面,作家们通过拼音转写、洋泾浜英语的语音变体与句法异化等策略,系统性地实施语法越界,不仅强化了族裔身份的可辨识性,也更使汉语的语音特征与意合逻辑在英语文本中得以形式化呈现,成为文化记忆存续与主体性建构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内容层面,他们对中国文化专有项采取直译、通俗化转译与互文阐释等多元翻译策略,实现了文化符号的直接呈现与根性身份的锚定,唤起深层的文化认同,并通过跨文化关联的挖掘不断丰富族裔身份的内涵。这一作家群体的语言实践已超越简单的语际转换,发展为一种兼具策略性、创造性和抵抗性的文化重构范式。它既是文化抵抗的路径,也是话语权争夺的载体,彰显了作家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塑文化身份、介入主流话语的主体力量。
国际非政府组织推动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治理路径研究——以宜可城(ICLEI)为例
席桂桂;吴雨彤;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等国际荣誉称号。这一过程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借助其关系网络和专属知识,积极参与并赋能地方政府参与全球治理。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具有广泛影响,在推动地方政府实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论文认为宜可城主要通过扮演国际资源协调者、政策企业家与知识经纪人等多重角色,协助地方政府识别政策机会窗口、对接国际技术资源、构建知识联盟并重构本土化解决方案,从而增强了地方政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能动性与创新性,进而提升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效能。
新兴媒介播客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影响——以2024年美国大选为例
冯峥;张万海;随着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与社交媒体监管的收紧,播客凭借其“去中心化”特性成为候选人与选民直接沟通的新渠道。播客集深度内容、即时互动和广泛参与于一身,通过信息获取与认知塑造、政治动员与社群构建、候选人竞选策略与形象塑造以及选举议题设置等路径,强化选民的情感共鸣,实现了对特定选民群体的精准触达。当前美国选举动员已呈现出“身份驱动”的特征,公共议题的讨论逐渐转变为身份认同的斗争。在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通过参与《乔·罗根体验》等头部播客节目,聚焦男性文化议题塑造“反建制”形象,成功获取了年轻男性选民的支持。这一转变揭示了新兴媒介对选举政治的双重影响,既为候选人提供了精准动员的工具,也对现代选举制度的韧性提出了挑战。
巴西热带雨林保护与中国巴西全球气候治理合作
李智婧;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挑战。“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与巴西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成员,加强气候治理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环境保护相关理论为视角,回顾了巴西环境保护政策的变化历程,及其在亚马孙雨林保护方面的经验和价值,探讨了这些经验对中国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资源、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的启示。同时,也分析了中巴两国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期进一步推动两国在该领域合作,并为全球南方国家在气候治理中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